各位老師、各位同學,早晨!

  今日是2022年9月1 日,我們能夠順利舉行開學禮,真是非常幸福,在疫情影響下,雖然是平凡的一個開學禮,大家也要好好珍惜唷!

 

疫情已持續兩年多,不知道大家可有因為疫情而影響了你們的一些生活習慣?
(例如: 現在每天在上學前要做快測。)
更甚的是疫情擾亂了你的良好生活習慣!
(例如: 愛讀書的你現在天天沉迷打機?)

疫情持續,但是生活是要繼續的。不單生活是要繼續,我們要秉承校訓『自強不息』的精神,超越自己的限制,突破自己的極限。今年2022年學校文憑試成績及師姊師兄入大學的數字不跌反升;我們籃球隊成績也創造了歷史,在全港學界三人籃球馬拉松比賽中取得男甲冠軍。

各位同學: 校長提議你們由今年開始重新建立良好的習慣。
巴金先生層說: 「成功從良好習慣開始。」
習慣的力量是巨大的, 習慣形成了, 就會在養成了的軌道上運行。
良好的習慣, 終身受用!

習慣分為「固定的」和「不固定的」。「固定的習慣」,不難養成,例如,每天早上起床,我會不加思索地去刷牙;開車前先繫上安全帶等等。不固定的習慣需要做更多的決定和調整,例如我習慣週一上健身房,也習慣每天寫作,但每週一我必須決定何時去健身房,我也必須決定每天何時在哪裡寫作。

成功的秘訣是「堅持」,要堅持週一一定上健身房,要堅持每天也寫作。那麼你會問:如何可以「堅持?」

方法是讓好習慣固定下來,固定了每週一放工六時上健身房,固定了每天睡前半小時寫日記,習慣固定了,不需要做決定,行動就自動了,習慣便會因而養成。
總之,對於希望養成良好習慣的你們來說,堅持是王道。而在堅持的期間,我們要付出力氣和有恆心。

談到「恆心」,恆心,是中國文化自古以來的傳統美德。恆心,是指恆久不變的心志,持之以恆的毅力;堅持達到目的或執行某項計劃的決心。學會有恆心,人才會不斷進取,取得更大的成就。

因此,我們中國文化傳統中有很多與恆心有關的民間故事,其中一則是家傳戶曉的是铁杵磨成针。 故事內容大概如下:

有一天李白乘老師不在屋,悄悄的溜到小溪邊玩耍,在溪邊李白見一位老婆娑在石頭上磨一根鐵杵,李白就上前問老婆婆在做什麼。老婆婆說:「我在磨針。」李白吃驚地說:「鐵杵這麼粗大,怎麼能磨成針呢?」老婆婆笑呵呵地說:「只要天天磨,鐵杵總能越磨越細,還怕禧不成嗎?」李白聽後,想到自己,心中慚愧,轉身就跑回了屋讀書。從此,李白銘記婆娑每日都要努力的道理,發奮讀書。

另一個也非常為人熟識的故事是悬梁刺股。

首先是東漢著名政治家孫敬。他最初因為見識淺薄不為君王重用,連家人也看不起他。他痛定思痛,下定決心,認真鑽研,常常癈寢忘餐,每天從早到晚閉門讀書。讀書時間長,疲倦了,還不休息,時間久了,直打瞌睡。他怕影響學習,就想出了一個幫助自己不打瞌睡的方法。古時的男生長長頭髮,孫敬找一根繩子束緊長髮,而另一端則牢牢的綁在房的橫梁上。當仔讀書疲倦昤打盹時,頭一低,繩子就會牽住頭髮,這樣就會把頭皮扯痛了,人就會馬上清醒了, 孫敬就能繼續專心讀書,這就是孫敬悬梁的故事。

至於"刺股"的故事是關於戰國時代一位名叫蘇秦的政治家。

 在蘇秦年輕時跟孫敬一樣學問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视。回家後,家人對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所以,他下定决心,發奮讀書。為了不打瞌睡,蘇秦想了另一個方法,就是用錐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突然的疼痛能使蘇秦清醒過來,然後再堅持讀書。

所以,恆心能令人立定志向,努力邁向成功。

送你們兩句金句,祝你們學業進步!

Success is the sum of small efforts, repeated day-in and day-out.

勤學如春起之苗,不見其增,日有所長;輟學如磨刀之石,不見其損,日有所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