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十年來,裘錦秋中學走過很不平凡的路。她由一所新界著名的私立非牟利中學轉變為政府津貼中學,始終以培育人才為己任,無懼寒風冷雨,堅強獨立地朝著理想一步一腳印地前進。在世局變幻莫測、改革風起雲湧的今天,裘錦秋中學將更一往無前、義無反顧地繼續為社會和國家作出貢獻。

艱難歲月 光榮傳統

    打從邱德根先生在荃灣創立裘錦秋英文書院那一天開始,這所中學就已是一所與眾不同的學校。她沒有濃厚的宗教色彩或社團背景,也沒有政府的官方後盾。她的誕生和成長,靠的是創辦人對教育的熱誠與執著,以及全體教職員工多年來的辛勤努力,而第一任校長盧恩成先生的貢獻更是不可磨滅。

    隨著社會的發展,裘錦秋英文書院獲政府邀請加入津貼中學的行列,學校亦正名為裘錦秋中學。設備完善的新校舍由政府撥地、校董會全資興建,此亦見證辦學者對社會的承擔。由私校轉為津校,由荃灣移至葵涌,由商業樓宇遷入獨立宏偉的校舍,是裘錦秋中學發展過程中的重大事件,但當中其實經歷了許多困難,全賴校監、校董、校長和全體教職員工的真誠團結、並肩作戰,困難才得以一一解決。

春風常伴  桃李情長


    
有人說,裘錦秋中學最值得引以為榮的,是她為香港社會發掘和培育了許多優秀人才。事實上,數十年來,自裘錦秋中學校門踏出社會的萬千畢業生,不少已成為今日舉足輕重的社會棟樑,亦有許多正默默地為推動香港的進步而貢獻自己的力量。在他們身上,我們可以感受到裘錦秋中學的校訓──「自強不息」的精神,他們不斷奮鬥的毅力正是校訓的最佳演繹。

    
其實,優秀人才又豈只畢業生,眾多的新舊教師何嘗不是香港教育界的精英!他們在裘錦秋中學服務時固然出類拔萃,即使到其他機構工作,表現同樣超卓不凡。有人將裘錦秋中學比作教育界的少林寺,或許有點誇大,但在這所校園裡,教師人才輩出卻是不爭的事實。在這群教師身上,我們可以感受到他們對學生如絲如縷無微不至的關懷、對工作全情投入如火紅的滿腔熱忱、對理想與原則堅持執著的知識份子傲骨、以及對同事親如手足同舟共濟的人間情味。

品格為重  全人發展


    
踏進二十一世紀,「知識經濟」、「全球一體」、「兩文三語」、「資訊科技」、「終身學習」、「樂善勇敢」、「全人教育」等多面大旗在香港迎風招展,指引著教育發展的未來路向。誠然,殖民地時代重英輕中的教育政策和填鴨式的教育制度無疑應受唾棄,但個多世紀累積而來的文化和習慣又如何能一朝了斷?矯枉過正又是否明智之舉?

    
過去數十年,裘錦秋中學在香港和新界的劇變中堅持自己該走的路,今後,她仍是要朝著自己的理想繼續前進。「自強不息」和「作育英才」是我們永不放棄的旗幟,既是為了學生未來一生的幸福,亦是為了人類將來更文明進步。這都跟品德人格有直接關係,因為,我們下一代真正的幸福快樂乃建基於高尚人格而非金錢地位,而人類的文明進步亦應植根於道德價值的提高而非單靠經濟或科技的發展。當然,德育以外,智體群美,仍要均衡發展;各種知識技能,更要終身學習。

自強不息  明天更好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二十一世紀的裘錦秋中學將繼續秉承校訓「自強不息」的優良傳統,以學生利益為依歸,為社會和國家承擔「作育英才」的重任,努力不懈,迎接挑戰,邁向更美好的明天。